早期肝癌癥狀并不明顯,往往發(fā)展至中后期才可能出現(xiàn)明顯癥狀。如果持續(xù)出現(xiàn)下列肝癌癥狀,請向醫(yī)生求診:
- 腹部脹大,右上腹有硬塊,肩胛骨感到不適
- 腹部積水,有時于腹部表面可見靜脈青筋
- 眼白和皮膚泛黃,因膽管被腫瘤阻塞,令膽汁色素在血液積聚,引致黃疸
- 皮膚痕癢
- 小便呈茶色、大便呈淺灰色
- 凝血素不足,易受傷出血
- 食欲不振,無故消瘦
- 惡心嘔吐
- 發(fā)燒、疲倦昏睡
肝癌大致可分為原發(fā)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。當肝臟中的正常細胞變異和生長失控,便會成為癌細胞,導致原發(fā)性肝癌。原發(fā)性肝癌又可分為單瘤或多瘤,多瘤即有多個小腫瘤散落在肝臟各處,情況常見于肝硬化患者。相對而言,轉移性肝癌就是指從身體其他部位擴散至肝臟的癌細胞,亦稱作繼發(fā)性肝癌,常見的癌細胞源頭為大腸、胰臟、胃部、肺部及乳房。
肝癌常見于50至70歲人士,男性發(fā)病率約為女性的四倍 。
肝癌的癥狀
早期肝癌癥狀并不明顯,往往發(fā)展至中后期才可能出現(xiàn)明顯癥狀。如果持續(xù)出現(xiàn)下列肝癌癥狀,請向醫(yī)生求診:
肝癌治療往往比其他癌癥有更多考量 ,原因在于肝臟結構非常復雜,有多達500多項功能,包括負責吸入對身體有益的物質(zhì),同時排走對身體有害的毒素,是人體重要的維生器官。在訂定肝癌治療方法時,需考慮患者剩余的肝功能是否足以應付大型切除手術,以防手術后導致肝衰竭。此外,肝癌分期,即腫瘤大小、數(shù)目、位置、擴散程度情況等,都是重要指標。
與其他大部份癌癥一樣,肝癌根據(jù)腫瘤大小、癌細胞有沒有入侵血管、有沒有出現(xiàn)器官轉移等,透過TNM分期系統(tǒng)分為1至4期。如腫瘤體積細小,而癌細胞沒有入侵血管,也沒有器官轉移,列為第1至第2期;如腫瘤有明顯入侵血管或周邊器官,則一般列作第3或第4期。
適用于一些肝功能良好,于兩葉肝臟其中一葉的早期肝癌;肝臟癌細胞必須尚未擴散至其它器官。肝癌手術切除透過直接切除腫瘤部分,將已知癌癥連根拔起,是最理想的做法。術后肝臟更能夠自我修復,重新生長至原來的大小,不影響患者往后的肝臟功能。此手術的風險包括感染、術后引起的肝衰竭、血栓塞、肺炎、出血。
2、肝動脈化療栓塞術(TACE )
適合于肝臟兩葉均長出腫瘤,但未擴散至其他器官;或只得一葉長出腫瘤,但肝功能欠佳而無法進行切除手術的肝癌;或腫瘤大于五厘米而無法進行消融治療的肝癌。
此方法又被稱為是肝癌治療中的「斷糧法」,透過導管將注射特殊油劑和藥物進入肝動脈,堵塞血管,讓腫瘤因斷絕養(yǎng)份而自然壞死,通常會配合化療藥物及放射治療,殺死癌細胞。常見副作用包括容易受到感染、惡心、嘔吐、腸道不適(例如便秘或腹瀉)和脫發(fā)。
3、靶向治療
適用于無法進行切除手術、消融治療或經(jīng)動脈化療栓塞術的肝癌患者。
過去十年,肝癌晚期患者的一線治療僅局限于一種標靶藥,但藥效未如理想,每名患者平均只可延長約3個月壽命。直到2018年,晚期肝癌治療迎來新一代標靶藥「樂伐替尼」,并獲美國FDA 批準應用。新藥屬口服多激酶抑制劑,臨床研究顯示,使用新藥的肝癌患者,總存活期中位數(shù)為13.6個月,當中華人的總存活期中位數(shù)更達15個月,較舊標靶藥延長約50%,顯示新藥對華人有顯著療效?;颊呓邮苄乱淮鷺税兄委熀?,有40%患者的腫瘤縮小了三成以上,比例較舊標靶藥高出逾兩倍,無惡化生存期亦得以延長。
4、生物治療
免疫治療是癌癥治療新方向,于2018年更獲諾貝爾醫(yī)學獎。目前全球有多項關于免疫治療研究,初步發(fā)現(xiàn)免疫治療約對15%至20%的癥癌患者有效 。本港亦有大學將免疫治療應用于末期肝癌研究。據(jù)香港大學于2018年研究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先用免疫治療的肝癌患者,其存活期中位數(shù)比標靶治療多8個月,帶來治療新希望 。